慈禧亲赏魏赞魁六品顶戴花翎 赐“御翻子”
武林所称“魏氏一门”,指著名武师魏昌义、魏赞魁、吴斌楼,三人均为河北蠡县齐庄人。魏赞魁(1854—1951)是魏昌义的徒弟,也是清末民初的名镖师,精通“戳脚翻子”,善使“牛头镋”,武林人称“铁腿”。
河北蠡县西齐庄,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庄。可就这个小村庄却出了不少的名人。文的有清初大文豪”的创始人之一李塨李恕谷先生;武的有活跃于清中期至新 中国早期的名镖师名武师”魏昌义、”魏赞魁、”吴斌楼。他们三人又是一脉相承的师与徒。魏昌义是魏赞魁的师父,魏赞魁是吴斌楼的师父。他们相当于”。他们所练的武术叫”,也叫”。是一个创于宋代的拳种。宋以降,这个门派的传人很多,且都行侠仗义。魏昌义”三人也多有事迹传说。
魏赞魁以”成名,以善使牛头镋著世。八国联军占领天津之后,慈禧准备西逃。北京城人心惶惶,城中混乱情况不可言状。武卫军3000人奉命往东路迎敌。时在清宫侍卫营当差的魏赞魁等200人相遇,将敌击退。谁知侵略军主力部队发动大规模攻击之后,清将马玉昆、陈泽桂、张春发等临阵率部溃逃,15000人,仅剩义和团众和少数官军,致使主将李秉衡等被侵略军围之数重。魏赞魁等随同残部将士与敌相持一昼夜,弹药俱尽,决定突围。魏赞魁深知洋人长火器而短技击,非肉搏不能杀出重围。故而扔掉火器,换用一牛头月镋。此镋专讲支、勾、翻、折、捕、捞之法,乃破枪之械。其时,魏赞魁出敌不意,率众冲出,双方混战,使敌人火枪不能发射,仅能以刺刀相搏。魏赞魁奋勇当先,左冲右撞,如猛虎下山拼力毙敌数十人,杀出一条血路,保主将冲出重围,退向张家湾。魏赞魁出来一看,八友之中尚有数人未能冲出,义和团众还在与敌血战,就又挥镋与大枪刘德宽重返乱军之中,三进三出,救出战友,而众敌却未能伤其皮毛。此战魏赞魁以勇武闻名,建一大功。回京复命后,即护驾西行,由于途中平安,亦算有功。因此受到清室嘉奖,赏其六品顶戴,封其所练”为”。
魏赞魁秉性耿直,不尚阿谀,一次在广和楼看戏与皇带子(即皇族)口角,致伤人命,被发配充军。途中遇赦,遂回蠡县老家隐居,专事授徒。97岁高龄,奋而演武,以致有了闪失,沮丧致病,不久去世。送葬徒众及乡邻逾千人,轰动四乡。他所使用的牛头镋一直保存在他的后人手中。2000年,吴斌楼弟子回蠡县为吴斌楼立碑时,尚见魏赞魁使用过的这把镋,村中健在的老师兄吴泽田还用它演练了一趟镋。
上一篇:武式太极拳宗师轶事
- 凡本网注明"来源:中华国术馆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华国术馆,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华国术馆,http://www.guoshuguan.cn。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-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,详情见免责条款。
-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或做删除处理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- 01李景林怎么死的?
李景林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武术家。自他下野后,不再过问政事,将自己的全部心力[详细]
- 02带你认识一下老北京镖局的行规和“江湖行话”
白天以镖旗为标记,夜晚以号为记,以便平安通过险区保镖有行话,词虽稍欠典雅,但颇有意[详细]
- 03郭云深狱中苦练半步崩拳成宗师
郭云深,直隶深县马庄人,家不富足,力食四方,兼访名师,闻刘晓兰先生名气,便访至易州[详细]
- 04单香陵“六合螳螂拳”打退日本兵 拒绝当日本女
单香陵(1905—1983),山东黄县人,少年时学成“六合螳螂拳”,成年后“螳螂拳”武艺越发精[详细]
- 05郭云深展臂收高徒 揭皇榜轻功抓大盗
俗话讲“不打不成交”。郭云深与弟子申万林的师徒相识,就是一个“不打不成交”的故事,[详细]
- 06孙禄堂功夫神变得到多少郭云深真传?
郭云深见到孙禄堂非常高兴,又看了孙禄堂的武功,更是兴奋不已。[详细]
- 07历史真实的叶问,为人低调,从没打过日本人
曾几时起,这座城市承载了多少武术家的世代传承,在佛山这片土地上,更出过黄飞鸿、梁赞[详细]
- 08他是清代顶级高手人称江南大侠,年轻气盛遭神
甘凤池少年即以力气大闻名。又师从名师,学艺有成,再加上天生神力,甘凤池十多岁时,便[详细]
- 09“花鞭”吴斌楼迎接日本顶尖高手挑战打到对手
吴斌楼(1898—1977)是魏赞魁的徒弟,精“戳脚翻子”,以“花鞭”、“快枪”见长,武林人称[详细]